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目标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观的基本观点

学习要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实在性(物质性)

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主体: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对象(实践客体包含于客观存在)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仪器(方法)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形式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仪器和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和意识的区别:

认识 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意识 本质上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认识————>实践

意识————>物质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派别: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认为人的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即“求之而后得”。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认为认识先于实践经验(否定了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重点)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

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的客体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最根本的是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3.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摹写性)、创造性(能动性)的统一。

————不仅会“照镜子”,还会“脑补”

(二)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表现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思维阶段和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人脑),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的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概括属性)——>判断(事物关系)——>推理(从已知到未知)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两种错误

1.教条主义错误:轻视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2.经验主义错误:轻视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5.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

2.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

(三)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更为重要的飞跃)——认识再回到实践

2.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一)辩证运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规律

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活动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把握认识的关键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含义:指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之间是符合(接近、一致)的关系。

2.内容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本质属性。

3.形式主观性:真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4.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

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同一条件下,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

由于认识主体在立场、角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认识结果不同,但不表明多样的认识都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相对性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善的。

(1)人类认识的广度是有限度的

(2)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重点)

(1)相互依存

(2)相互包含

任何真理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静态)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绝对性的真理(动态)

(3)真理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三)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总是同谬误在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的,真理最终必定会战胜谬误

eg.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方法论意义: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把真理教条化;我们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发现事物本质的特征与规律,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

1.“权威的标准”——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

2.“众人标准(民主)”——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

3.“实用标准(有用即真理)”——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

共同点:都属于主观真理标准,把主观的东西当作真理的标准,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和谬误的根本界限。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点)

1.真理的本性:客观性

实践: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交错点”

2.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是使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依据

使实践成为最公正、最有权威的“终极审判官”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其他方法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实践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完全检验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检验其中的部分认识,具体的实践只是总体上证实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不能一劳永逸地确证。

3.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实践不断地发展,真理也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能静止地看,要发展地看)

——实践检验真理,是长期、多次的检验;短期内、几次的检验是不靠谱的。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观的作用

1.含义: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

2.原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不同。

3.方法论意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其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所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误入歧途,要抵制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二)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第四章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相区别)

1.含义: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个人、群体、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客体属性——>主体需要

2.价值的基本特性

(1)价值的主体性

​ 依赖于主体创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创造关系,不是自然关系。

(2)价值的客观性

​ 价值的主体性是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前提的。

3.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只是实践标准的补充

方法论意义:逻辑证明是很重要的论证真理的方式,是实践检验的重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即使符合逻辑证明的判断,最终必须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我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在培养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巨大引领作用。(重点)

(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真理尺度

在实践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按真理办事,才能成功。

2.价值尺度

人们在实践中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人类活动的目的性。

——>在实践中按价值办事,才能满足需要。

3.方法论意义: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该原理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既符合真理尺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又要符合价值尺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1.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前提

2.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意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关系,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重点)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方法论意义: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出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最大实际

三、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毛泽东

搞清楚“实事”,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事出发,不能从本本出发;关键是“求是”,只能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四、守正创新

守正坚持正确的认识,坚持真理,坚持政治正确。

创新:破除与客观事物不相符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

守正与创新是辦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目的和路径